1937年冬天,新闻人潘梓年在武汉一家小报印刷厂购得了一台装有德国西门子马达的平版印刷机。同年12月,印刷机投入了《群众》周刊的印刷。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印刷机又承担了《新华日报》的印刷任务。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共产党驻国统区的公开机构及《新华日报》社辗转迁渝。印刷机也随之撤至重庆西三街,继续把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传播给民众。
因为印刷任务繁重,印刷机常常需要24小时连续工作。当时,国民党搞破坏,经常断电,这对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造成了非常大的损耗。印刷机的左下角甚至被折断过,工人们找来铁钉、铁皮进行了修补。印刷机如一个负伤的战士,继续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作战。
1939年,日机对重庆狂轰滥炸,印刷机迁至化龙桥虎头岩下,在山岩的简易防空洞内,任劳任怨为党的新闻事业艰苦耕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震惊中外。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诋毁与污蔑,周恩来愤然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两幅题词。为了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印刷厂的同志们排了两个不同的版式,一个是没有周恩来题词的报样以应对检查,另一个是有题词的报样,并悄悄连夜赶印。
1947年2月28日深夜,国民党军警宪特突然包围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无理将《新华日报》查封。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军管会清查监狱时发现了这台印刷机。由此,新华日报印刷机有了更形象的称谓——一位受过伤还坐过牢的老战士。
重庆解放后,中共重庆市委将印刷机运回市中区,为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刷文件,后又转交市计划委员会印刷厂,直到1985年7月才正式退休。在今天,给机器通上电的话,这台印刷机依旧是可以正常运转的。